作为空调产品制冷的核心,制冷剂的发展经历了一代到四代的变化。一、二代制冷剂(CFCs和HCFCs等)具有较高的ODP值,属于臭氧层破坏物质,已经或者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第三代制冷剂(HFCs等)开始追求对臭氧层的保护,零ODP成为标准;随着近年来温室效应加重,第四代制冷剂将GWP值也纳入了评价标准范围,国际制冷剂替代已由关注臭氧层破坏转向关注全球变暖,零ODP、低GWP值是当前制冷剂开发的热点。
目前,国际上针对臭氧层保护推行制冷剂约束已有近40年的历史,分别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设置相应的冻结和削减时间表规定。近年来,中国先后加入了多个国际主要国家签署的制冷剂管控文件的生效行列。
1989年,中国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提前于规定年限,在2007年全面停止一代制冷剂CFCs和哈龙的生产与进口目标。
1991年中国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伦敦修正案,并于2021年接受《基加利修正案》,根据其中规定的三代制冷剂HFCs削减时间表,中国应在2024年起冻结HFCs的消费和生产,到2029年起生产和使用不超过基线的90%,2045年起不超过基线的20%,其中,配额基准期2020至2022已经过去。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处长郭晓林在2023年房间空调器行业HCFC-22替代技术交流会上表示,我国在即将出台修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中,将会把HFCs纳入管控范围。
可见,第三代制冷剂的管控措施正在不断细化,广发证券发布的《氟化工行业研究》分析指出,全球新四代HFOs制冷剂已开始商业化生产和应用。
政策管控的作用不仅表现在量的控制上,各管控节点对冷媒的价格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华创证券发布的《制冷剂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从2008-2023年,二代制冷剂R22一共经历5轮价格涨跌大周期,最高价直逼30000元/吨,最低价曾跌到7000元/吨,配额削减十年以来,R22的价格实现了翻倍增长。另据《氟化工行业研究》报告分析,目前产能扩建、配额抢占已经逐渐结束,未来随着配额的确定以及产量的降低,三代制冷剂的价格也可能会回升。发展趋势